預計9月12日
燕磯長江大橋北主塔就要破百米啦
是什么
讓它有向百米沖刺的底氣
讓我們跟著記者一起
走進燕磯長江大橋北主塔施工現場
看看建設者為了主塔破百米
都做了哪些準備吧
張青云的現場辦公室窗外視野極好,不僅能看到他所負責的燕磯長江大橋北主塔(黃岡側)“生長”情況,還能遠眺長江對岸南主塔(鄂州側)的建設進度。
這位在橋梁工地干了30年的老橋工、燕磯長江大橋北主塔的工區經理,現在面對的是從業以來最大的挑戰——超厚壁塔身、大重量部品鋼筋吊裝、大方量混凝土澆筑,張青云時常感嘆“從沒干過這么難的塔”。
拔節生長的燕磯長江大橋北主塔,正迎來向100米高空沖刺的關鍵時刻。8月30日,暑氣暫退、秋風舒爽,我們在現場看到,上下游塔柱高聳入云,如同刺破蒼穹的兩柄長劍。上游側塔柱剛吊裝完成第19節部品鋼筋,下游側澆筑完成塔柱第17節,待兩側塔柱同時澆筑完成第19節,即宣告大橋北主塔突破百米大關。
在主塔工區技術負責人李振輝的帶領下,我們乘著升降機,來到上游側塔柱的模架上。剛完成吊裝的第19節部品鋼筋正在進行錐套連接,與此同時,第18節塔柱正在進行養護。
混凝土養護是確保主塔澆筑質量的重點。大橋北主塔為超厚壁結構,主塔標準截面最大壁厚處有4.25米,是國內所有混凝土橋塔塔壁中最厚的,養護難、抗裂難度高。
中鐵大橋局建設者打造的超級爬模系統正為此而生,它猶如一座空中筑塔工廠,可以為混凝土澆筑提供全封閉智能養護條件。燕磯長江大橋主跨達1860米,是世界首創的不同垂度四主纜體系懸索橋。北主塔高195米,共分35個節段澆筑,自塔柱第四節段開始借助超級爬模系統形成“空中工廠化”施工。
據李振輝介紹,超級爬模架體總高21.15米,自上而下為6米模板層、6米養護層、6米錨固層、3.15米裝飾層。架體外殼由鐵片包裹著,身處架體內完全感覺不到在接近100米的高空之上。
不同于模板層、錨固層的鐵皮外殼有通風的小孔,養護層的鐵皮外殼更密實。此外,還有綠色幕布構成的內層,嚴嚴實實地包裹著正在養護的塔身混凝土。幕布內時而有白色的氣體從邊縫里溢出,那是造霧機噴出的蒸汽。
李振輝介紹,混凝土澆注完后的封閉養護要持續10天以上。埋設在塔柱混凝土內部的監控元件仿佛塔柱的“眼睛”和“醫生”,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的后臺能實時監控塔身的養護情況,反饋通知到現場,發出各種干預指令。元件有監測受力的、溫度的、濕度的多種,一個塔身目前有200多個監控元件正在同時工作。
李振輝今年7月成為主塔工區的技術負責人,技術負責人要對施工現場的技術工藝擔起責任。把技術方案籌劃好、讓工序銜接流利順暢,是主塔實現快速施工的保證?!把啻夐L江大橋是世界首座四主纜不同垂跨比雙層懸索橋,技術含量高、施工難度大。在這座橋能接觸到許多先進的工裝和工藝,能學到很多東西,我感到十分榮幸?!?李振輝說。
優工藝!部品鋼筋吊裝保障施工安全
按照計劃,8月31日上午9點,下游塔柱第18節部品鋼筋將開始起吊。當天一大早,下游側主塔帶班員董騰就來到現場,他逐個敲緊夾具的夾片,檢查鋼絲繩和吊點,為吊裝做各項準備工作。
燕磯長江大橋在湖北省內首次采用鋼筋部品整體吊裝工藝,鋼筋部品呈外八角內圓形,每一節段的重量達100噸左右。
鋼筋部品化使得以前在塔身高空綁扎鋼筋的作業變為地面綁扎,減少了工人高空作業的風險,但與此同時,部品鋼筋吊裝就成為了現場最大的安全風險點。
董騰是一名干過多個橋梁項目的“老手”,但吊裝鋼筋部品時依然十分謹慎,特別是第一次吊裝時“整個人的身心都是緊張的”。
吊具的安裝是確保安全作業的極為重要的環節,重達100噸的鋼筋部品全部重量都承載在吊具上,一共有94個吊點,每個吊點都要受力均勻。鋼筋吊至塔柱指定位置后還沒結束,還需將700多個鋼筋接頭使用鋼筋錐套進行連接。燕磯橋部品鋼筋的主筋采用的是直徑5厘米粗鋼筋,連接主筋的錐套是傳統套筒的2倍粗,也具有更強的受力能力。
不過,雖然吊裝壓力大,董騰還是覺得現在的整體吊裝工藝比傳統的鋼筋散綁更好。
董騰向我們回憶,以前他參建的項目都是在主塔上綁扎鋼筋。作業環境不夠密封,只有1米來高的欄桿進行防護,隨著塔身越來越高,欄桿外就有點讓人“發怵”了,高空的風吹得嗚嗚響,還要在上面綁扎鋼筋,壓力很大。而現在鋼筋的綁扎全部可以在地面完成。
“帶著兄弟們出來建橋,干活賺錢是一方面,最重要的還是要確保安全。這里各方面的作業都有安全保障。”綜合比較他干過的所有橋梁項目,董騰覺得燕磯橋的安全、質量等各方面要求最為嚴格,每次吊裝前的準備工作都要接受反復檢查。
主塔工區幾百米不遠處是混凝土輸送中心,燕磯長江大橋北岸主塔、錨碇、引橋工地一共需要澆注約70多萬立方米混凝土,這些混凝土全部由混凝土輸送中心生產供應。
我們到達混凝土輸送中心時,剛好有一車砂石原材料進場,技術員楊立康隨即給來料做檢測。楊立康說,到達攪拌站的每一車每一種原材料都要進行質量把關,合格后才能入庫,隨后進行混凝土生產。
像這種質量把關有“一進一出”兩個環節。除了在進場時,所有原材料如砂石料、粉煤灰、外加劑等都必須經過嚴格檢驗,滿足生產需求后才能進入生產現場。混凝土按照配合比生產出來后,還要取樣,對外觀、重量、流動性、坍落度、擴展度、含氣量等各個指標進行檢測,合格后才能運送到澆筑現場。
燕磯長江大橋北主塔采用高標號的C60混凝土,強度高,水化熱大,易開裂。生產中除了砂石料、粉煤灰、外加劑等,還需要添加粘改材料和抗裂劑,生產工序也更為繁瑣。其中,溫度控制是確保C60混凝土生產質量的關鍵,抓住好溫控這個“牛鼻子”就抓住了C60混凝土生產的關鍵。
“我們的混凝土生產溫度必須控制在26℃左右,前一段時間是高溫天氣,要投入冰塊攪拌生產。”“運送混凝土的罐車包裹著幕布,在出廠之前,還要用水沖洗降溫?!?資料員朱耀楚向我們介紹,因為夏天天氣熱,開盤澆筑時間一般都選在晚上進行,熬夜也就成了中心工作人員的常態。特別是遇到大方量混凝土澆注時,還出現過連續通宵幾十個小時不間斷作業的情況。
“攪拌站就像是個飯店,澆筑現場屬于吃飯的,我們屬于做飯的。飯菜味道、質量怎么樣,吃飯的說了算,我們是給他們服務的?!?朱耀楚笑著打趣。
